現階段,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難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發布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從當前的實施效果看,耕地質量下降問題仍在嚴重威脅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土壤健康,農資行業肩負著重要使命。近年來,隨著高效新型肥料等新產品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農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速度不斷加快,農資行業減少土壤污染、保護土壤健康的決心逐漸增強,參與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步伐也逐漸加大。
6月5日,以“綠色農業與土壤修復”為主題的“2021第七屆現代農業(農資)產業創新模式南北對話高峰論壇”在山東濰坊舉行。論壇旨在全面提升土壤修復治理水平,高效整合產業鏈優勢資源,推進土壤污染防治,規范土壤修復管理,助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吸引了500余名農資人參加。
平衡施肥是保護土壤的基礎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此次論壇上,高祥照結合當前農業大形勢,分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土壤的關系。他指出,在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農業向土地要產量,使得土壤中的土傳病害增加。給土防病,已經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高祥照認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健康的農業生態系統。一切農業措施都是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作物生長微生態環境。當前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主要來源于土壤、肥料和環境。
同時,高祥照駁斥了植物營養吸收遵從的“木桶原理”,指出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需要補充缺失的營養元素,但“木桶的長板”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的健康起到了反作用,所以把控營養的每一個來源渠道十分重要。“未來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農田建設的發展?茖W合理的農田建設,對當前環境保護、營養元素流失、肥料的充分利用以及土壤修復有著重要的作用。”高祥照強調。
劉建明在論壇上提出:“綠色農業與土壤修復,需補齊土壤礦物質短板”。據劉建明分析,土壤由礦物質、有機質及生物質構成,土壤修復改良的方式也需要通過礦物質技術、有機質技術及微生物技術三方面入手。“礦物肥”“有機肥”“生物肥”是土壤修復改良的“大三元解決方案”,而“礦物肥”是其中的短板。劉建明表示,土壤中礦物質元素是綠色植物的養料,每個元素都有其獨特功能,不可相互替代。植物、動物、人類、甚至微生物,都需要礦物質微量元素,但必須是“適當的數量”和“適當的比例”。
“土壤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土壤質量決定了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安全性,同時還制約著陸地生態環境的質量。本質上,農業是一個生態產業,不僅可以解決人類溫飽問題,還持續改造陸地生態環境。”劉建明強調,“農戶必須要轉變施肥觀念,在生產的過程中要注意土壤修復,做到全元素平衡施肥。而全元素平衡施肥就需要礦物質土壤調理劑。”
了解土壤乃科學施肥之根本
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土壤類型最多的國家之一,不同的土壤類型面臨的肥力問題也復雜多樣。此次論壇上,張承林通過對比相同的肥料在不同土壤的應用效果的花盆實驗,指出土壤性質與肥料效果有著密切關系,并從土壤的通氣性、水、酸、堿、鹽等土壤的各種限制因素出發,指出了土壤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及土壤改良方法。張承林表示,只有了解了土壤的各種限制因素后,根據作物的營養規律,注意是非的安全濃度、合理用量、養分平衡,最后才能充分發揮出肥料的效果。“了解土壤是學會科學施肥的根本。”張承林強調。
對于如何重塑土壤結構,墾造生態良田,胡樹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種植過程不僅是土壤產出的過程,也是土壤養護的過程。”為此,胡樹文針對鹽堿土壤與其他類型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展開講解,就具體修復案例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實施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案,土壤結構和肥力逐年改善,土壤產能提升,實現土壤的可持續生態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以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進行生產,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質量退化,加上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低效利用,以及工業三廢無序排放,使農田土壤出現鹽堿化、缺素等問題。”論壇上,康耀衛對中國農田土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改良鹽堿地的方法,并針對微生物菌劑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作用進行了探討?狄l提出“生物腐植酸可有效提高植物的耐鹽能力。”“硅元素是在氮、磷、鉀之后的第四位重要的作物營養元素,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等觀點,并對我國首款生物硅肥的開發與商業化及MB35-5菌株的特點及產品施用效果進行了介紹。